比特派最新版app下载|活字印刷术的意义

作者: 比特派最新版app下载
2024-03-08 01:01:10

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_百度百科

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活字印刷术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活字印刷术播报讨论上传视频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昇(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中文名活字印刷术外文名Movable Type Printing发明者毕昇朝    代北宋起源国家中国目录1文明简介2发明历程3文献记载4世界发展5争议▪事件概述▪双方反应文明简介播报编辑自从汉朝蔡伦改良纸的生产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术 [1],经宋仁宗时代的毕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而且唐朝中后期已经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1]宋朝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宋朝没有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术。宋朝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2]中国宋代的一介布衣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德国人古登堡最终集大成发明了铅活字。铅活字印刷术经济实用,促进了欧洲出版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欧洲的现代化,风靡全世界。发明历程播报编辑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画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活字印刷北宋平民发明家毕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毕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活字印刷术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融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毕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昇没有采用。毕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 [3]古代凸版铅印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中间,中国的平民发明家毕昇的功绩不可磨灭的。可是关于毕昇的生平事迹,我们却一无所知,幸亏毕昇创造活字印刷术的事迹,比较完整地记录在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里。但是除开西夏文字的几本推测为活字印刷的佛经外,中原地区无发现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与后文“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矛盾。)各种活字种类毕昇发明泥活字,是活字的开端。以后又发展了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对后世影响较大,仅次于雕版。朝鲜古代曾有过铁活字。现代铅合金活字是德国人J.谷登堡于15世纪50年代所创制。活字印刷术模印汉字活字字体主要有宋体、正楷、仿宋、黑体4种。并有长扁变形体,另有隶书、魏碑、美术体等不同风格的字体多种。宋体又称老宋体,横细直粗,整齐清晰,容易辨认,阅读效果好,为中国书刊报纸正文的基本用字,字面有粗体、细体等三四种,日本人称为“明朝体”。正楷字体端庄方正,笔法和手写相仿,有几种不同风格的活字,适用面广,小学课本和儿童读物更多使用。仿宋体是仿照宋刻本的正楷字设计的活字,横直笔画粗细相近,横画略向右上倾斜,秀丽清健悦目,书刊的正文、标题、图版说明文,商品包装广告等均适用。字体有方形、长形2种。黑体,视觉上横直笔画粗细相同,方正粗黑,又名方体字、等线体字,字体也有粗体细体的不同,一般作标题和重点文句用。外文活字,有拉丁文、希腊文、俄文、日文、阿拉伯文、印地文、缅文、泰文等多种,都设计有多种字体。拉丁文活字字体种类最多,按不同风格,可分为哥特体、罗马体、无装饰线黑体 (又称等线体)、方装饰线黑体(又称埃及体)、斜体(又称意大利体)、手写体、美术体7大类,每一类中都有不同风格的字体,少则十多种,多则几十种,各国有自己的使用习惯。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11月15日《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木版活字印刷术在2010年11月,已被列入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候选名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是那些在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下,生存能力仍然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为将文化遗产列入名录,相关国家需要承诺执行专门的保护计划,并有可能从教科文组织管理的一个基金获得财政方面的资助。 [4]文献记载播报编辑《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像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5]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为济国公,老年时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点小改动,把铁板改为铜板。铜板比铁板传热性好,易使粘药熔化。虽然铜板比铁板价格贵,但这对一个公爵来说就算不了什么。元代活字排版工具元代的姚枢(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杨古用活字版印书,印成了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以及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等书。不过杨古造泥活字是用毕昇以后的宋人改进的技术,并不是毕昇原有的技术。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饶州推官,集磁户,造青磁《易经》一部。所谓青磁(活字)据专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烧成的陶活字。1718年山东泰安人徐志定制成陶活字,印《周易说略》。他将泥土煅烧后制成活字用以排版印书,采用的仍然是毕昇用过的方法。19世纪安徽泾县的翟金生,因读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述的毕昇泥活字技术,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书的想法。他费时30年,制泥活字10万多个。1844年印成了《泥版试印初编》。此后,他又印了许多书。20世纪60~70年代在泾县还发现了翟金生当年所制的泥活字数千枚的刻东西的印章。这些活字有大小五种型号。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毕昇的发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对泥活字可行性的怀疑。1962年发现于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与杨古同时代的王祯(1271~1368年)创制了木活字。王祯是山东东平人,是一位农学家,做过几任县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王祯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这本书内。他在安徽旌德请工匠刻木活字3 万多个,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了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元代木活字印本书虽已失传,但当时维吾尔文的木活字则有几百个流传下来。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嘉靖间(约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康熙年间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王祯以前,已有人用锡做活字。但锡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难,难于推广。公元15、16世纪之际,铜活字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铜活字印刷在清代进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活字达100~200万个。1965年在浙江温州发现崇宁年间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本,字体大小不一,有个别字被横置,显然是活字本。1907年,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敦煌发现1300年的几百枚全套维吾尔文字母活字。1928年中国考古队在吐鲁番地区发现带汉字的维吾尔文活字印本。1322年,浙江奉化县尹马称德,用十万木活字,排印《大学衍义》。1490年,江苏无锡印书家华隧,用铜活字排印书籍千余卷。1574年,铜活字排印《太平御览》1000卷。明代用木活字排印的印刷物包括《壁水群英待问会元》、《四友斋丛说》、《晏子春秋》、《小字录》、《栾城集》等。明代铜活字本包括《宋诸臣奏议》、《渭南文集》、《石湖居士集》、《曹子建集》、《蔡中郎文集》、《吴中水利通志》、《唐人集》、《玉台新咏》等。1725年,内府制造25万枚铜活字,排印64套《古今图书集成》,共32万余卷。1733年雍正诏令制木刻活字。二十五万余木刻活字,在一年内全部完成,排印2300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现存清代活字刊本还有《常州府志》、《近台记闻》、《无锡县志》、《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红楼梦》、《万历野获篇》、《续资治通鉴长篇》、《学海类篇》、《南疆译史勘本》、《仙屏书屋初集》、《音学五书》、《琳琅秘室丛书》等。世界发展播报编辑亚洲13世纪末,高丽用金属活字印《清凉答顺宗心要法门》,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本。1376年,朝鲜出现木活字《通鉴纲目》。1436年朝鲜用铅活字刊印《通鉴纲目》。16世纪末,日本用活字刊行《古文孝经》、《劝学文》。欧洲1440年左右,约翰内斯·古腾堡将当时欧洲已有的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了铅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实质上推进了印刷形成工业化。1584年西班牙历史学家传教士冈萨雷斯· 德·门多萨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中提出,古腾堡受到中国印刷技术影响;中国的印刷术,通过两条途径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经俄罗斯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通过阿拉伯商人携带书籍传入德国,古腾堡以这些中国书籍,作为他的印刷的蓝本。门多萨的书很快被翻译成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在欧洲产生很大影响。法国历史学家路易·勒·罗伊,文学家米歇尔·德·蒙田等,都同意门多萨的论点。汉学家安田朴曾以“欧洲中心论欺骗行为的代表作:所谓古登堡可能是印刷术的发明人”为题,论证欧洲的活字印刷术来源于中国。意大利人则将活字印刷传入欧洲的功劳,归功于伦巴地出生的意大利印书家帕菲洛卡·斯塔尔迪,他见到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来的活字版书籍,采用活字法印书。意大利人为此特地在他的出生地树立他的雕像作为纪念。法国汉学家儒莲,曾将沈括《梦溪笔谈》中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一段史料,翻译成法文,他是最早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史实,介绍到欧洲的人。古登堡所发明的铅字,实际上同时含有铅、锡与锑。因为活字合金含有铅等对人体有害的金属、使用麻烦以及工艺上的不足,在电脑排版流行以后,逐渐销声匿迹。争议播报编辑事件概述活字印刷术、浑天仪、豆浆,这些都是中国人熟知的发明,不过,有很多韩国人声称它们的发明权归韩国。这不,因为韩国的一本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本,于是韩国人便声称自己是活字印刷术发明的祖先。 [6]双方反应韩国学者韩国学者敢于宣称“起源国”在于有“活字实物”、“印刷物文物”两手证据。一手证据是《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下称《直指》)。韩国驻华使馆官方网站称:2001年6月,《直指》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2005年9月韩国政府资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清州为《直指》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另外一手是他们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对毕昇的泥活字进行了还原,发现了“问题”,例如“易碎”、“不牢固”等等。韩国学者提出,毕昇仅仅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是一个设想,并没有付诸实施。话说《直指》作为韩国金属活字的“孤证”,受到了超越国宝的尊崇,宣传攻势十分了得,前总统金大中亲自参加了古印刷博物馆的活动,清州市和庆州市有“直指路”、“直指桥”等等——可见,韩国人已经把活字印刷当作发展旅游业的金字招牌。为了打造这个金字招牌,韩国前后动用了数以亿计的金钱——仅仅是2000年的清州国际印刷出版展览会和清州古印刷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庆典,韩国政府便投入150亿韩元举办。中国专家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表演在捍卫中国活字印刷发明权方面,中国专家学者纷纷著述,推出数以百计的文章,更撰写出一系列学术专著,例如张秀民、韩琦的《中国活字印刷史》,潘吉星的《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史金波、雅森.吾守尔的《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邹毅的《证验千年活版印刷术》,等等,阐述了活版印刷史上的诸多疑难问题,对“韩国为活字印刷术的祖先”这一论调进行了有力回击。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教授更是指出,由于采取了“打印”方式,韩国的金属活字最初每天仅能印10页,经过多年改造后达到韩国金属活字印刷顶峰的“甲寅字”一天也只能印40页,速度上远落后于采用“刷印”的中国的泥字、木字及金属字印刷术。面对韩国的两手证据,中国提出了“活字实物”、“印刷物文物”和“印刷发展史”三方面的证据。依照《梦溪笔谈》中的记述,后人完全可以再造毕昇当年发明的活字,清朝就有苏州李瑶、安徽泾县翟金生用毕昇遗法制泥活字证明可行。毕昇的活字印刷术而在当代,北京印刷学院课题组在2002年完成了这一工作,对韩国学者“易碎”、“常使活字掉下来”等质疑作了明确的否定。该课题组按照《梦溪笔谈》“薄如钱唇”的描述制作了1.2厘米高和0.6厘米高两种规格的活字,经专业测试和印刷试验,不存在“易碎”问题。该课题组介绍,韩国学者制作的活字易碎可能是因为太薄或者烧制工艺不成熟。至于韩国学者质疑“常使活字掉下来”,课题组根据当时配方松香、蜂蜡和纸灰,只要粘药用量配比合理,固版和拆版的效果都很好,黏着力也不差。课题组认为,韩国学者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使用了不良配药,或者是固版所用的粘药与毕昇原法不同。除了今人对活字的“复活”,出土文物对中国四大发明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21世纪初不断发现比韩国《直指》要早得多的印刷本,宁夏贺兰山山嘴沟石窟里发现的西夏(1038-1227)文献甚至详细记录了参与印刷各个工序的人员名单。从印刷发展史的角度看,必然先有雕版印刷,后有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起源于中国,最晚在唐代已经发明。孙寿龄(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威市著名西夏学者、西夏文泥活字专家)通过对武威出土的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多年的研究后证明了《维摩诘所说经》是泥活字印刷版本,这一学术实践的研究成功,证明了泥活字印刷术源于中国.对于活字印刷的争论十分激烈,并由此开过世界的学术会议。而孙寿龄坚信自己的研究和判断,他从武威出土的这件文物认定,中国才是泥活字印刷的鼻祖。为了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他根据北宋大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关于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的记载,选泥、制料、刻字、烧制,排版印刷,他用自家做饭的土炉子烧制泥活字,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烟熏火燎中经受了一次次失败的考验。最后,从炉灰中用皲裂的双手扒出了3000多个既难写又难认的西夏文陶字,又用毕之法摸索印书,终于用自己亲手刻出的字印出了《维摩诘所说经》(下卷)。这一成功,以确凿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是活字印刷的发明国。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非遗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华之美,文字之魂 - 知乎

非遗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华之美,文字之魂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非遗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华之美,文字之魂路通社非遗品牌创意中心路通社非遗品牌创意中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段震撼的表演让中国传统活字印刷术重现世界,再次把中华民族文化展示在闪耀光芒的世界舞台上。路通社非遗品牌创意中心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最伟大的技术革命。在北宋庆历间,毕昇发明了泥活字,经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路通社非遗品牌创意中心活字印刷最精妙的地方写反文字模。每一道落笔,都十分考验着匠人的功力。路通社非遗品牌创意中心而最难的地方则是刻字。反写的原因,工序繁琐,雕刻者的刻刀需要格外精准,点横勾划,提按顿挫都不容一点失误。路通社非遗品牌创意中心印墨时,在刻板上反复抹上墨汁,待字模吸收饱满,将纸轻轻覆盖,用刷子在纸上来回扫动,直到纸背隐约见到字墨。路通社非遗品牌创意中心路通社非遗品牌创意中心相对于雕版印刷而言,活字印刷即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最重要一点是容易修正错误,不会出现雕版印刷一字错,全版错的现象。为便于拣字,把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路通社非遗品牌创意中心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技艺”篇记载了毕昇的这项伟大的发明。《梦溪笔谈》记载活字印刷活字印刷作品经过后人的发展,相继出现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康熙年间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朝鲜古代曾有过铁活字。现代铅合金活字是德国人J.谷登堡于15世纪50年代所创制。文化需要传承和认可,活字印刷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用不上,但我们不能忘记。愿每个人都怀有匠人精神,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千年。路通社非遗品牌创意中心发布于 2018-03-14 15:30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大发明文字​赞同 30​​3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印刷术的历史意义 - 知乎

印刷术的历史意义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印刷术的历史意义喵啦学姐211院校新闻学学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印刷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对整个世界也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我国毕昇,但由于古代中国的国情以及社会历史的时代背景,此项技术并未发挥出其如在欧洲般强大的作用。而在印刷术从中国传入欧洲后,成为了推动欧洲社会变革的杠杆,下面我就印刷术在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新闻等具体领域展开对其历史意义的论述,也是我对印刷术历史意义的具体理解。在政治领域,如课本所说“印刷术诞生在一个曙光初露,新春在即的时代——文艺复兴。”,“如果说文艺复兴为印刷术提供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氛围,那么宗教改革则为它开辟出一片广阔的生长沃土。”印刷术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与当时欧洲社会重要的社会思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紧密相关的,两者为它营造良好氛围,而印刷术又推动了两次思想变革在全社会的普及。1.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近代以来人们的历史观念,基本都以民族—国家为视角。……但有趣的是,民族—国家的建立,并不完全是政治行为,或政治层面上的自上而下的运作,而是与民族共同体及其成员的公民意识的形成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后者的形成,与谷登堡印刷术的运用及其所引发的公共场域的建构有关。”1由于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人们对《圣经》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使得印刷术这样一种能极大提高印刷与传播速度的技术投入使用,而因为以往的《圣经》大多都是拉丁文,并不好懂以及不适应各地的语言使用习惯,同时各地方言存在繁杂问题,要进行印刷就需要规整,使得欧洲各国的方言土语日趋规范化,并形成了规范化的民族语言。“母语的观念是排版的产物”,这也使得不同地方的人们懂得自己所拥有的语言即“母语”,促进本民族人民加强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其也成为划分不同民族的一种标准,使得人们对国家的爱不断取代了对上帝的爱。2.对封建政权的挑战,促进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印刷术的巨大力量还可以从封建统治者的恐惧与压制中得到反证2。印刷术传入英国后50年在宗教改革中就出现了宣传反封建思想的小册子和书籍。1529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公布了第一个禁书法案;1557年玛丽女王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特许条例规定:只有公司会员和经女王特许者才能从事印刷业3。正是因为印刷术在欧洲的投入使用,使得资产阶级在兴起的过程中大量传播有关其思想的资料有了可能性,而新思想的不断传播也不断瓦解着人们对封建政权以及教皇国家的认识,对封建政权产生挑战,促进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经济领域,印刷术作为一门技术,由于与传统的出书速度相比有了极大的提高,加之当时社会的极大需求,这也使得其在商业领域得到很好的发展。1.资本主义商业思想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一大批印刷所与印刷出版商应运而生。印刷产品作为一种商品,推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因为商业思想的影响,印刷商们得投市场所喜好才能盈利,反过来也满足了当时社会上对大量书籍的需要。2.作为技术的印刷术加速了技术扩散的广度与深度,也促进了西欧科技革命的发展,革新了文化产业所使用的技术。在文化领域,印刷术所印刷的一系列产品大多是有关科学类、知识类的书籍等,极大地促进了书籍在社会的普及度,促进整个社会对新思潮的思考和推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在社会领域,由于印刷术的使用,使得往常“以稀为贵”、掌握在社会上层阶级中的信息开始向社会传播,使得批量复制信息成为可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的识字率,促进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普及,也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社会世俗化进程。促进社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传统,正如哈罗德·英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的线性思维,一行行一页页去阅读,大家可以自己拿着印刷物去思考,形成“孤立的读者和他自己的眼睛”。而在新闻领域,促进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新闻事业的定义即是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由于印刷术的使用,大规模复制信息成为可能,新闻事业也不断从萌芽开始发展,如在欧洲出现了大量的小册子和新闻书,慢慢从不定期到定期,这样一套正规的标准去约束,信息容量的增加等。综上,印刷术对整个欧洲社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达出一种全新的精神方式,在各个领域都能找到实例,其具有革命性的历史意义。1 王晴佳:《互联网的普及与历史观念的变化》,《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4 期 2孙宝国:《论古登堡活字印刷术及其历史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 3吴廷俊: 《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全球新闻传播史》编辑于 2022-06-29 09:33印刷术历史新闻学​赞同 12​​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印刷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之一)_百度百科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之一)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印刷术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印刷术播报讨论上传视频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之一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之一。东汉汉灵帝时期发明的拓印是最早的印刷术, [6]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1]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 [2]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中文名印刷术外文名printing目录1简介2起源3东汉拓印4雕版印刷5活字印刷6种类▪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孔版印刷▪软版印刷7发展▪发明▪雕版印刷的弊端▪升华8隐形印刷9传播10铅活字与印刷机11深远意义12流程图13术语▪印前▪印刷▪装订▪排版▪其他信息14贡献简介播报编辑毕昇印刷术发明前,欧洲人九成是文盲,贵族里文盲也很多。因为中世纪的书籍太贵了,一本圣经要用1000张小羊皮制作。除了大部头的圣经,抄在书上的信息都很严肃,宗教内容居多,娱乐或日常实用信息几乎没有。 [4]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印刷术的特点是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是古代印刷术的重大突破 [3]。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传播广远。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它随中华文化的诞生萌芽,随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如果从其源头算起,迄今已经历了源头、古代、近代、当代四个历史时期,长达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早期,中国人民为了记载事件、传播经验和知识,创造了早期的文字符号,并寻求记载这些字符的媒介。由于受当时生产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自然物体来记载文字符号。例如,把文字刻、写在岩壁、树叶、兽骨、石块、树皮等自然材料上。由于记载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贵,因此,只能将重要事件做简要记载。大多数人的经验,只能靠口头进行传播,这严重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起源播报编辑1、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印章。雕版印刷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做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2、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印刷术3、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东汉以后,石碑盛行。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4、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于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现了。5、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而上溯至战国。纸发明后,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印章、拓印、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再加上中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6、唐朝(7世纪左右)发明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1]早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7、北宋时期(11世纪左右),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没有普遍使用,而是仍然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东汉拓印播报编辑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还有一种更古老的印刷术是拓印。古代重要的记载刻勒于石。东汉灵帝曾将《论语》、《春秋》、《周易》等七种经典的标准文本,刻四十六通石碑上,立在洛阳太学门外;这便致使天天上千人去抄写,把太学堵得水泄不通。于是就有人发明用纸和墨拓去印碑文,供给人看,不用再抄。印刷的发明就是为了满足文字与图画大量复制和广泛传播的要求。从中国的印刷史看,拓印先于雕版,待到轻便省力和易于操作的雕版印刷一出现,拓印更多去为书法与考古服务,不再有印刷的含意了。 [5]雕版印刷播报编辑雕版印刷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将书稿的写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于板面上,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印制过程就完成了。一个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张,一块印板可连印万次。刻板的过程有点象刻印章的过程,只不过刻的字多了。印的过程与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纸在下。雕版印刷印刷的过程,有点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阳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阴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纸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既继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术,又有创新技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已经广泛使用。 [1]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这是今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的时期。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说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模勒即模刻,持交酒茗则是拿着白诗印本去换茶换酒。可见到九世纪初,印刷术的应用已由佛教咒语而扩大到人民喜欢阅读的诗歌方面去了。 [1]835年前后,四川和江苏北部地方民间都曾“以板印历日”,拿到市场上去出卖。当时有人说民间所印历书“已满天下”,可知还不只四川和江苏两地印造。883年,成都书肆能看到一些“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的书,和“字书小学”,“率皆雕版印纸”……在印刷术发明后的最初二百年内,它已经是人民大众普及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 [1]1944年,发现于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宋代,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甚多。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因此,对刻印无价值的书,有以“灾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可见当时刻书风行一时。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天津杨柳青版画到今仍然采用这种方法生产。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这种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用这种方法,宋代曾印过“会子”(当时发行的纸币)。单版复色印刷色料容易混杂渗透,而且色块界限分明,显得呆板。人们在实际探索中,发现了分板着色,分次印刷的方法,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几块印刷板分别载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于同一张纸上,这种方法称为“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 “多版复色印刷”的发明时间不会晚于元代,当时,中兴路(今湖北江陵县)所刻的《金刚经注》就是用朱墨两色套印的,这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多版复色印刷在明代获得较大的发展。明清两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明代设立经厂,永乐的北藏,正统的道藏都是由经厂刻板。清代英武殿本及雍正的龙藏,都是在北京刻板。明初,南藏和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嘉靖以后,到16世纪中叶,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活字印刷播报编辑活字制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为济国公,老年时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点小改动,把铁板改为铜板。铜板比铁板传热性好,易使粘药熔化,但铜板比铁板价格贵。元代的姚枢(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杨古用活字版印书,印成了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以及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等书。不过杨古造泥活字是用毕昇以后宋人改进的技术,并不是毕昇原有技术。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饶州推官,集磁户,造青磁《易经》一部。所谓青磁(活字)据专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烧成的陶活字。19世纪安徽泾县的翟金生,因读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述的毕昇泥活字技术,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书的想法。他费时30年,制泥活字10万多个。1844年印成了《泥版试印初编》。此后,他又印了许多书。20世纪60~70年代在泾县还发现了翟金生当年所制的泥活字数千枚。这些活字有大小五种型号。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毕昇的发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对泥活字可行性的怀疑。19世纪中叶,法国汉学家茹莲将《梦溪笔谈》讲毕昇的一节译成法文后,世界开始承认,中国是活字印刷的发明国。 [4]1962年发现于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嘉靖间(约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康熙年间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王祯以前,已有人用锡做活字。但锡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难,难于推广。公元15、16世纪之际,铜活字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铜活字印刷在清代进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活字达100~200万个。种类播报编辑凸版印刷凸版印刷的历史最悠久最普及,版面图像和文字凸出部分接受油墨,凹进去的部分不接受油墨,当版与纸压紧时,油墨就会印在纸上。印刷版材主要有:活字版、铅版、锌版、铜板,感光树脂版等。有些书刊、票据,信封、名片等还在使用凸版印刷;需特殊加工的例如:烫金、银,压凹凸等,一般也使用凸版印刷。平版印刷这是今最常见,最广泛应用的印刷方式。图像与非图像在同一平面上,利用水与油墨现相互排斥原理,图文部分接受油墨不接受水份,非图文部分相反。印刷过程采用间接法,先将图像印在橡皮滚筒上,图文由正变反,再将橡皮滚筒上的图文转印到纸上。画册、画刊广告样本,年历等等均可采用此印刷方式。凹版印刷凹版印刷与凸版印刷原理相反。文字与图像凹与版面之下,凹下去的部分携带油墨。印刷的浓淡与凹进去的深浅有关,深则浓,浅则淡。因凹版印刷的油墨不同,因而印刷的线条有凸出感。钱币、邮票、有价证券等均采用凹版印刷。凹版印刷也适于塑料膜、丝绸的印刷。由于凹版印刷的制版时间长,工艺复杂等原因所以成本很高。孔版印刷又称丝网印,如果在小学时见过老师刻蜡版印卷子,那么就更好理解此种印刷方式了。利用绢布、金属及合成材料的丝网、蜡纸等为印版,将图文部分镂空成细孔,非图文部位以印刷材料保护,印版紧贴承印物,用刮板或者墨辊使油墨渗透到承印物上。丝网印刷不仅可以印于平面承印物而且可印于弧面承印物,颜色鲜艳,经久不变。适用于标签,提包,T恤衫,塑料制品,玻璃,金属器皿等物体的印刷。软版印刷柔版版印刷也常简称为柔性印刷,是包装常用的一种印刷方式。根据中国印刷技术标准术语GB9851.4-90的定义,柔版版印刷是使用柔性版,通过网纹辊传递油墨的印刷方式。柔版版印刷是在或聚酯材料上制作出凸出的所需图像镜像的印版——就像是小孩玩耍的土豆印。油墨转到印版(或印版滚筒)上的用量通过网纹辊进行控制。印刷表面在旋转过程中与印刷材料接触,从而转印上图文。发展播报编辑发明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元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沈括比毕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昇制造的泥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古腾堡。古腾堡是西德人。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公元1440-1448年间的事,比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像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顾名思义,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拓碑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口授,学生笔录。因此,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简便。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用毛刷轻敲,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拍子,蘸着墨汁,轻轻地均匀地往薄纸上刷拍,等薄纸干后揭下来,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这种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质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内凹的阴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阳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阴文正写。拓碑提供了从阴文正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从而传拓。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中曾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这和雕板印刷已经所差无几了。在唐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板印刷术。唐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到当时杨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来换茶酒。“模勒”就是刊刻。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雕板印刷术的最早记载。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据东川节度使冯宿的报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历版。冯宿在他的报告中说:“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奏请颁布新历书的时候,民间私印的历书已飞满天下。”可见当时民间从事雕板印刷业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今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这书的形式是卷子,长约1丈 6尺,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在只树给孤独园说法的情景。其余印的是《金刚经》全文。这个卷子图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细腻,浑朴凝重,说明当时刊刻印刷的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雕版印刷的弊端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长,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于是,就向人们提出寻求一种更简便、更经济的印刷技术。至迟到唐代后期,已经有了用单个佛象印连续重复印制的千佛象手卷。过去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考古队在中国新疆各地曾发现过大量的这种千佛像手卷。英国博物馆藏有一幅这样的手卷,全长17英尺,约合5.18米,上面印着468个佛像。另外,在雕板过程中,刻错字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刻错一个字就废掉一块板太可惜、太浪费了。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用凿子将错字挖掉,再用一块同样大的木块刻好字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经验、借鉴。由此可见,虽然活字印刷术是毕昇个人的发明创造,但这里面确实凝聚着前朝历代很多劳动者的智慧。印刷术的发明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除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朝郭太,有书五千卷;张华搬家的时候,单是搬运书籍,就用了三十辆车子。印刷术发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藏书,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要抄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费多少人力呀!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怎么能够满足社会上的需要呢?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项科学发明,只要社会上迫切需要它,同时又有产生它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就会很诀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就是这样。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社会上已经广泛应用印章和拓碑。印章有阳文和阴文两种,阳文刻的字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如果使用阳文印章,印到纸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较小,印出来的字数毕竟有限。刻碑一般用阴文,拓出来的是黑底白字,不够醒目。而且拓碑的过程比较复杂,用来印制书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石碑面积比较大,一次可以拓印许多字。如果截长补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点结合起来呢?情况当然就不一样了。中国劳动人民在拓碑和印章这两种方法的启发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的方法是这样的: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自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中国的雕版印刷发明于唐朝,并且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1]根据明朝时候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时长孙皇后死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到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贞观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则》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这一年,也可能稍后一些。这是中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从这个资料来分析。可能当时民间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则》印出来。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则》出版的年代更早。到了九世纪的时候,中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相当普遍了。唐朝诗人白居易把自己写的诗编成了一部诗集——《白氏长庆集》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给《白氏长庆集》写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说:当时人们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到处都是这样。从前人们把刻石称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称为”模勒“了。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旧唐书》还有这样一条记载,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历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另外一些古书的记载情况是这样:当时剑南、两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历书,在街上出卖。每年,管历法的司天台还没有奏请颁发新历,老百姓印的新历却已到处都是了。颁布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东川节度使冯宿为了维护朝廷的威信,就奏请禁止私人出版历书。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么禁得了呢?虽然唐文宗下了这道命令,民间刻印的历书仍旧到处风行。就是在同一个地区,民间印刷历书的也不止一家。黄巢起义的时候,唐僖宗慌慌张张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当然没有人来管理禁印历书的事了。因此,江东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编印了历书出卖。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两个人印的历书,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发生了争执。一个地方官知道了,就说:“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关系呢?”历书怎么可以差一天呢?那个地方官的说法真叫人笑掉了牙。这件事情却告诉我们,单是江东地方,就起码有两家以上印刷历书。当时跟着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训》的序里也说,他在成都的书店里看到好多关于阴阳、杂记、占梦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见当时成都的印刷业比较发达,不但印历书,还印其他各种书籍了。唐朝刻印的书籍,保存下来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离开已经一千多年了。这本书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书籍。图画也是雕刻在一块整版上的,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画。到了五代时候,有个封建官僚叫冯道。他看到江苏、四川等地人民贩卖的印本书籍,各种各样都有,单单没有儒家经典,就在后唐长兴三年向皇帝建议雕版印刷儒家经典。当时共印九种经书,经历了四个朝代,直到后周广顺三年,先后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才全部刻成。因为这次刻书影响比较大,后来竟有人认为印刷术是五代时候冯道发明的,这当然是错误的。到了宋朝时候,印刷业更加发达起来,全国各地到处都刻书。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经》,刻板十三万块;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印经史方面的书籍,刻板十多万块。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当时印刷业规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书籍,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种,而且字体整齐朴素,美观大方,后来一直为中国人民所诊视。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铜板雕刻。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所用的铜版,可见当时也掌握了雕刻铜版的技术。说起印制书籍,雕版印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种书,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写不知要快多少倍了。可是用这种方法,印一种书就得雕一回木板,费的人工仍旧很多,无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书籍,有些书字数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万一这部书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没用了。有什么办法改进呢?到了十一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中国有个发明家叫毕昇,终于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把中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毕昇用胶泥做成一个一个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这就是一个一个的活字。印书的时候,先予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满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再用火在铁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蜡等熔化。另外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压一压,把字压平,一块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样,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为了提高效率,他准备了两块铁板,组织两个人同时工作,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排字;等第一块板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互相交替着用,印得很快。毕昇把每个单字都刻好几个;常用字刻二十多个碰到没有予备的冷僻生字,就临时雕刻,用火一烧就成了,非常方便。印过以后,把铁板再放在火上烧热,使松香和蜡等熔化,把活字拆下来,下一次还能使用。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昇发明的印书方法二和今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所以,毕昇在印刷方面的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升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又开始有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到了十三世纪,用铜活字印书。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术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国的匈牙利人盖斯特泰纳。1881年左右,他用涂蜡的纤维纸作为模版,用铁笔把要印刷的资料刻于其上,铁笔刻写之处,纤维便出现微孔,然后将油墨刷于版上,用滚筒压紧推动,使油墨透过蜡版,粘附在下面的纸上。发明家爱迪生在20世纪初也对孔版印刷进行过研究,他把铁笔与马达配合起来,通过控制马达来使铁笔在纸上刻划,制成油印版。虽然这处方法当时未得以广泛重视,未能投入实用,但其原理却启发了后人。1888年,盖斯特泰纳用打字机代替铁笔,他将打字机上的色带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蜡纸上,字迹在蜡纸上留下痕迹。卸下蜡纸,铺于纸上,涂墨压印,获得了成功。10余年后,奥地利人克拉博发明了旋转式油印机,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凹版印刷术──凹版印刷术大约产生于15世纪中叶,其原理是使印版的图文低于空白部分,版面结构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拓石,只是着墨部位正好与拓石相反。由于用这种印刷方法印刷出来的成品表面墨迹微微凸起,易于辨别,难以模仿,所以多用于印制钞票,邮票等有价证券。凹版印刷的印版可分为雕刻凹版,蚀刻凹版和照相凹版。雕刻铜凹版印刷是意大利人腓纳求赖发明的,1477年,曾有人用此方法印制过地图。到19世纪初叶,欧洲开始用此方法复制名画,印有价证券,使凹版印刷术逐渐地发展一种独具特色的印刷方法。现代胶版印刷与照相凹版印刷:胶版的画线具有亲油性,可吸附油墨;湿滚筒供应水分的非画线部分则不附沾油墨。版上所沾附的油墨是用来印在胶质布卷筒上,再转印在纸面上的。此即为胶版印刷。在照相凹版印刷的铜上有经腐蚀而产生的凹洞可制作画线,由凹洞的容积来决定画线的浓淡。先将滚筒涂上油墨,再用刮刀刮过,只留下凹洞的油墨,当压过时凹洞中的油墨就印到纸上了。凸版印刷术──凸版印刷就是印刷的图文部分高出空白部分,印刷时,图文部分涂墨,然后覆纸、加压,油墨就从印版上转印到纸面上。隐形印刷播报编辑正式的隐形文件在国际上还没有发现,但是,特殊的隐形文件发现过,美、原苏联等国家在重要证件和票证上用了这种隐形印刷技术。隐形文字可以用特种油墨印刷,用肉眼看不见文字,阅读时要专门进行显示。国外这方面也有报导,称之为文字隐秘、无影印刷术,或直称密写。小量的文字可以用特殊化学药品的笔进行写入。文字的数量大,就采用印刷的方法。国外已报导了隐像传真纸、隐形印刷(文件)可以制成不同的技术等级。由简单易行到复杂难解。复印和一般照相对它毫无办法,可以很好地达到“两防”要求。传播播报编辑中国是印刷技术的发明地,很多国家的印刷技术或是由中国传入,或是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日本是在中国之后最早发展印刷技术的国家,公元8世纪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经了。朝鲜的雕版印刷技术也是由中国传入的,高丽穆宗时(998~1009年)就开始印制经书。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经中亚传到波斯,大约14世纪由波斯传到埃及。波斯实际上成了中国印刷技术西传的中转站,14世纪末欧洲才出现用木版雕印的纸牌、圣象和学生用的拉丁文课本。中国的木活字技术大约14世纪传入朝鲜、日本。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由新疆经波斯、埃及传入欧洲。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兹的谷腾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根据他从葡萄酒压榨机改进的机器设计,古登堡开发了使用凸起的活字,从一开始就使用油性墨。印刷技术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马克思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称为“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技术为现代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铅活字与印刷机播报编辑谷登堡中国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国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现代印刷术的主流。对中国古代活字版印刷术,有突出改进和重大发展的是德国人谷登堡,他创造的铅合金活字版印刷术,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直到今,仍为当代印刷方法之一。谷登堡创建铅活字印刷术大约在公元1440~1448年,虽然比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晚了400年之久,但是,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进、脂肪性油墨的应用,以及印刷机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各国学者公认,现代印刷术的创始人,是德国的谷登堡。谷登堡用作活字的材料是铅、锡、锑合金,易于成型,制成的活字印刷性能好,像这样的配比成分,甚至到500年后,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在铸字的工艺上,谷登堡使用了铸字的字盒和字模,使铅活字的规格容易控制,也便于大量的生产。谷登堡还创造了脂肪性油墨,大大地提高了印刷质量,脂肪性油墨也一直沿用到今。谷登堡发明的印书机,虽然结构简单,但改进了印刷的操作,是后世印刷机的张本。以上这些都是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所没有的,也是毕昇的泥活字印刷术没能广泛流传的技术原因。谷登堡的创造,使印刷术跃进了一大步。谷登堡创造的铅活字印刷术,先从德国传到意大利,再传到法国,到1477年传至英国时,已经传遍欧洲了。一个世纪以后传到亚洲各国,1589年传到日本,翌年,传到中国。谷登堡的铸字、排字、印刷方法,以及他创造的螺旋式手板印刷机,在世界各国沿用了400余年。这一时期,印刷工业的规模都不大,印刷厂多为手工业性质。1845年,德国生产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机,这以后才开始了印刷技术的机械化过程。1860年,美国生产出第一批轮转机,以后德国相继生产了双色快速印刷机,印报纸用的轮转印刷机,到1900年,制造了6色轮转机。从1845年起,大约经过一个世纪,各工业发达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印刷工业的机械化。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印刷技术不断地采用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信息科学以及高分子化学等新兴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果,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70年代,感光树脂凸版、PS版的普及,使印刷迈入了向多色高速方向发展的途径。80年代,电子分色扫描机和整页拼版系统的应用,使彩色图像的复制达到了数据化、规范化,而汉字信息处理睡激光照排工艺的不断完善,使文字排版技术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90年代,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推出,表明计算机全面进入印刷领域。总之,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印刷技术也迅速的改变着面貌。深远意义播报编辑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而建立这一伟绩殊勋的莫大光荣属于中华民族。印本的大量生产,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减少手写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绝灭的可能性。由于印本的广泛传播及读者数量的增加,过去教会对学术的垄断遭到世俗人士的挑战。宗教著作的优先地位也逐渐为人文主义学者的作品所取代产读者们对于历来存在的对古籍中的分歧和矛盾有所认识,因而削弱了对传统说法的信心,进而为新学问的发展建立了基础。印刷使版本统一,这和手抄本不可避免产生的讹误,有明显的差异。印刷术本身不能保证文字无误,但是在印刷前的校对及印刷后的勘误表,使得后出的印本更趋完善。通过印刷工作者进行的先期编辑,使得书籍的形式日渐统一,而不是像从前手抄者的各随所好。凡此种种,使读者养成一种有系统的思想方法,并促进各种不同学科组织的结构方式得以形成。印刷术的传入使欧洲宗教改革的主张广为传播。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在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他的抗议之前,人们已经用一些本国的民族语言印刷圣经,使宗教改革的条件日趋成熟。福音真理不再是少数人所专有,而为普通百姓所能学习和理解。同时也使宗教信仰因国家不同而有变通,罗马教会再不能保持国际性的划一形式。新教运动的原始动机是纠正教会的弊端,特别是赎罪券的出售,自从印刷术应用到大量的印刷赎罪券以后,出售赎罪券成为一种谋利手段。与此同时,新教徒也利用印刷的小册子、传单和布告等方式,广泛传播其观念和主张,如果没有印刷术,新教的主张可能仅限于某些地区,而不会形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重要运动,永远结束教士们对学术的垄断、克服愚昧和迷信,进而促成西欧社会早日脱离“黑暗时代”。在印刷术出现以前,虽然已有民族文学,但印刷术对民族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西欧各民族的口语在16世纪之前已发展为书写文字,问世纪逐渐演进成为现代形式,同时一些中世纪的书写文字已在这一过程中消失。一度成为国际语言的拉丁文也日渐式微,终于成为死的语言。新兴的民族国家大力支持民族语文的统一。与此同时,作者们在寻找最佳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出版商也鼓励他们用民族语言以扩大读者市场。在以民族语言出版书籍越来越容易的情况下,印刷术使各种语文出版物的词汇、语法、结构、拼法和标点日趋统一。小说出版广泛流通以后,通俗语言的地位得到巩固,而这些通用语言又促进各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最终导致明确的民族意识的建立和民族主义的产生。印刷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书籍普及会使人们的识字率提高,反过来又扩大了书籍的需要量。此外,手工业者从早期印行的手册、广告中发觉印行这类印刷品可以名利双收。这样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书写能力。例证说明,印刷术帮助了一些出身低微的人们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如在早期德国的教会改革中就有出身鞋匠和铁匠家庭的教士和牧师。这充分说明印刷术能为地位低下的人提供改善社会处境的机会。流程图播报编辑┏━━━━━━┓ ┏━━━━━━━┓┃以细纹理木材┃ ┃依照版式规格将┃┃制成手整木板┃ ┃文字写于薄纸 ┃┗━━━┳━━┛ ┗━━━┳━━━┛┏━━━┻━━┓ ┏━━━┻━━━┓┃将写好文字的┣←┫ 校正写样 ┃┃纸反贴于木板┃ ┗━━━━━━━┛┗━━━┳━━┛┏━━━┻━━┓┃雕刻文字或 ┃┃ 图像 ┃┗━━━┳━━┛┏━━━┻━━┓ ┏━━━━━━━┓┃ 印 刷 ┣←┫ 准备纸张 ┃┗━━━┳━━┛ ┗━━━━━━━┛┏━━━┻━━┓┃将印页装帧 ┃┃成册(卷) ┃┗━━━┳━━┛┏━━━┻━━┓┃ 成 品 ┃ 雕版印刷工艺流程┗━━━━━━┛术语播报编辑印前露 白:漏白,印刷用纸多为白色,印刷或制版时,该连接的色不密合,露出白纸底色。打 白:挂网时代的照相制版工艺。为补救上网图片深色位感光不足,可移开原稿闪光一次或放一张纸补点曝光,或直接使用flash灯,闪动白光,以增加原稿的深位网,使影像柔化。爆 肥:暴食当然会肥,菲林银粒感多了光也会扩大地盘。手工套版更在感光片加隔透明厚胶片中曝光加肥。补漏白:Colortrapping,分色制版时有意使颜色交接位扩张爆肥,减少套印不准的影响。实 地:指没有网点的色块面积,通常指满版。反 白:文字或线条用阴纹印刷,露出的是纸白。撞 网:调幅网分色工艺,网点角度分配出错,或每一网角距离小于25°,龟纹就开始明显。飞 网:镜头制版的挂网工艺,正常曝光後取下挂网,补充短暂曝光增加反差。狗 牙:狗的牙齿是凹凸交错的。图片像素不足,放大後边沿就出现狗牙状。玫花点:像花鹿般的网纹。差的叫席纹,更差的是龟纹。齐 头:版面排位的指令,以字首作基准线。延伸到拼版、装订,指以版头位为基准。散 尾:文字排版的一种。只求字距统一,不求行末文字齐整。蒙 片:是手工分色时的遮掩片,可用菲林晒制或红胶片割制,可作退地或修色之用。蓝 版:是指CMYK的C(青)版。印刷鬼 影:来历不明的印纹或暗影。多因旧型印刷机供墨不均引起。瓜 打:活版印刷时代「黑手党」执字粒使用的排版比字面较低的定位铅粒。打 斗:学孙悟空的拿手好戏。底面印刷车有自动翻纸装置,咬纸口印面,反咬纸尾印底,一气呵成。自 反:指一种节约印版的印刷方法。让纸张先印完一面,乾後把纸左右反转及底面反转,称为底面自反版,而纸尾当牙口底面反转,称为牙口反版尾。是印版不变,再印纸张背面的工艺。飞 墨:印刷机转速快而墨身稠度不够,离心力使墨液飞溅。墨 线:在印版上画一条规线,使刚好印在纸张规位,可一目了然监控针位。浮 污:印版亲水不力,变成亲油,当然起薄薄的油污,问题多在水斗水的酸度不对。起 炮:炮,滚筒俗称。橡皮滚筒离开压印滚筒的动作。夹 炮:太多纸张夹在压印滚筒和橡皮滚筒间,安全感应使印刷机停止转动。哪 渣:不应印到纸张上的墨污,问题也出在水墨平衡。打 掣:印刷机停止转动,原因多为进纸不顺或双张进纸触发安全装置。针 位:印张的挡规边位。纸张有长短,印刷套色及裁切需有针位来对齐。连 晒:节约菲林的连续晒版工艺。用套准十字移动曝光。过 底:印刷事故的术语。指墨层太厚实不及干燥,污染了压在上面的纸张背面。车 头:上声,菲律宾称司机为车头。印刷的车头不是机长,而是指印刷转速数。石 数:石印时代对印刷数量的称谓。纸张压印一次色称一石。二 手:指印刷机的副手,或称睇掣。打 稿:是通过打样机预先印刷一个正式印刷时的样稿。飞 达:是印刷机送纸的传送装置。装订出 血:被刀了当然出血。印刷装订工艺要求页面的地色或图片,须跨出裁切线3mm,称为出血。飞 边:飞,裁切、去掉之意。飞边指切除出血边位,乃装订术语。切 斜:变形,裁切歪了,直角变菱角书,多由纸闸压力不均或纸栅不正引致。磨 光:以砑光滚筒处理印张,表面会光滑,此为加工表面处理工艺。反手摺:日本摺书机的摺纸。32版摺法第4摺须反摺。正 版:书版首码所在版面叫正版,次码所在版面称反版,正反版称一组、一帖或一框。纸 闸:切纸的机器。骑马钉:书本装订的一种方法,动作如跨上马背。薄本书(6帖以下)套好後,跨放在铁架上,以穿压铁线钉。猪肠卷:摺书贴的一种方法,动作如卷肠粉,用3个上梭2个下梭可摺32版。风琴摺:摺书贴的一种方法。书摺摺完拉开如屏风。反封面:手工装订上封面的一种方法,先上封底边胶定好位,後上书脊封面边胶,再做一个「反」封面的动作。毛 书:指锁好线而未上封面裁切的坯书。笃头布:精装书脊上下各一段连结皮壳的布条。起牢固美观的作用。火 印:精装封面的一种加工动作如烫金,湿度较高。排版高调:受光多的图片位当然光亮雪白,日本分色风格喜欢高光位无网点,以拉长图片层次。低调:指图片阴暗,或称暗调。爆机:内存或磁盘空间不够都会使电脑死火。磅:字体排版之量度单位,英文字母最小单位是Point,1英寸分72单位磅。级:光学照排时代是指文字大小,4级为1个mm。号:指铅印时代字粒大小,最大特号字72磅,最小8号字5磅。平体:指把方块型以镜头变形,使字扁平,平1为1成(10%),平2为2成,平3为3成,平4为4成。长体:指窄身字,长1窄1成,长2窄2成,长3窄3成,长4窄4成。喷笔:利用气刷喷画。DTP时代之前之手工制作渐变色方法。字节:是电脑机器语言的单位Byte,8个bit等于一字节。其他信息出血:任何超过裁切线或进入书槽的图象。出血必须确实超过所预高的线,以使在修整裁切或装订时允许有微量 的对版不准。全出血:(full bleed)印刷图象超出纸张四边的部分。由于几乎没有印刷机可以在纸张过边缘进行印刷,帮所有 四边必须裁切掉。CIElab:与设备无关的色彩空间,通常以三个变量(L,A,B)来描述颜色。CMYK:青、品红、黄、黑四种印刷颜色。YMCK、KCMY均是CMYK的同义词,YMCK可能是由于人们习惯而形成的拼法,而KCMY可能是Nebrasks的某个无线电台。在印刷中,字母的须序也可能暗示着四色印刷的印刷顺序。因此,KCMY往往表明油墨印刷为黑、青、品红、黄。密度:(density)反射密度指一种表面的遮光能力;透射密度指一种过滤器的遮光能力。直接制版:(directtoplate)将已排版的数字页面文件由主计算机直接输出到激光制版机,免除了底片的制作 ,也称作CTP (computertoplate)。下载:(download)将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向另一台计算机或诸如打印机这样的设备进行传输。照相排字机:(filmsetter)激光照排机的另一外名称,主要用于制作图象分色片。CTP(Computer To Plate)计算机直接制版: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可由原稿直接制版,而且实现了计算机出版系统与印刷机直接接口,从原稿到印刷一步完成。间接印刷 indirect printing:印版上图文部分的油墨,经中间载体的传递,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印刷方式。计算机照相排版系统computerized phototypesetting system:由字符及排版指令输入装置、校改装置、校样输出装置、控制装置及照排主机等组成的成套排版设备。文字排版 text composition:将文字原稿依照设计要求组成规定版式的工艺。拼版 makeup:将文字、图表等依照设计要求拼组成版。晒版 printing down:用接触曝光的方法把阴图或阳图底片的信息转移到印版或其他感光材料上的过程。打样 proofing:从拼组的图文信息复制出校样。预涂感光平版presensitized plate:预先涂覆感光层的,可随时进行晒版的平印版,简称“PS”版。印后加工 postpress finishing:使印刷品获得所要求的形状和使用性能的生产工序,例如装订。双面印 perfect printing:用两块不同的印版,在同一承印物上同时完成正面和反面的印刷。晒版原版 block copy:用于晒版的图文底片。贡献播报编辑谷腾堡的近代铅活字印刷术虽然是在比其早约400年的中国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影响下所创制的,但因其成功地发明了由铅、锑、锡三种金属按科学、合理比例熔合铸成的铅活字 ,并采用机械方式印刷而功勋卓著。西方各国以此为先导,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开创了以机械操纵为基本特征的世界印刷史上的新纪元。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千年活字印刷史略_光明日报_光明网

千年活字印刷史略_光明日报_光明网

English

您想去哪里?

光明图片

我要投稿

时政国际时评理论文化科技教育经济生活法治军事卫生健康女人文娱电视图片科普光明报系更多>>

首页 > 光明日报

千年活字印刷史略

2009-03-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史金波

我有话说

印刷术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它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中国的中古时期,文教浸盛,科技发达,在隋唐之际就发明、应用了雕版印刷,这一重要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又发明了省时省料、方便快捷的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第二个伟大的里程碑

,它的应用开创了印刷史的新纪元。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延续了近千年的时间,对促进世界文明的进程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

毕?的发明和进一步实践

毕?发明活字印刷术这一科技伟业被当时的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如实记录:“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用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毕?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由于沈括的科学记录而得以继续播扬。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其中所记“沈存中法”,即毕?发明的活字印刷法。这一记载说明在毕?之后是有人继承其法,并加以实践的。遗憾的是,这部《玉堂杂记》的泥活字印本没有保存下来。

此后,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不绝于史。元代忽必烈的谋臣姚枢在隐居讲学时“以《小学》书流布未广,教弟子杨古为沈氏活板,与《近思录》、《东莱经史说》诸书,散之四方”。所谓“沈氏活板”也是指沈括《梦溪笔谈》中所记毕?的活字版印书法。时在蒙古庚戌年(1250年),上距毕?发明活字印刷已两个世纪。

唐代雕板印刷品《金刚经》局部

西夏和回鹘的应用与发展

活字印刷术作为一种文化积累,一种科学技术,除在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辐射传播外,还传播到中国西北的西夏和回鹘地区,开创了非汉字使用活字印刷的先河。

1909年俄国的一支探险队在中国的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盗掘了大批西夏文献、文物。其中有西夏文泥活字《维摩诘所说经》,可推定为12世纪中期印本,比毕?发明泥活字晚一个世纪。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印本。黑水城文献中还有西夏文世俗著作《德行集》、佛教著作《三代相照言文集》等。1991年宁夏贺兰山方塔出土的西夏文木活字本佛经《吉祥皆至口合本续》,也是现存最早的活字版本之一。

1917年在宁夏灵武县发现了一批西夏文佛经。其中包括几十卷活字版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现多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在此经第五卷西夏文题记有“令雕碎字”,第四十卷也有西夏文题记“作选字出力者”。“碎字”即活字,“选字”应是拣字、排字之义。这两条西夏文题记更证实这种《华严经》为活字印本。

可见,在毕?发明泥活字印刷后,西夏人也学会使用泥活字印刷,并发展到木活字印刷。黑水城出土文献中的西夏文佛经《胜慧到彼岸要语学禁现前解庄严论显颂》,在经末题款中两个人的称谓有“御前注补印活字都案头监”头衔,可知活字印刷在西夏政府中还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进行管理,证明当时活字印刷术已步入普及使用阶段。

过去西方有人说,中国发明了方块字的活字印刷,欧洲人发明了字母活字印刷。活字印刷难能可贵的是其伟大创意思想,即把整板雕刻印刷变为分割成更小单位的活字印刷,至于分割成词、字还是字母,只不过是对活字印刷的应用和发展。实际上,字母活字应用也肇始于中国人,回鹘民族早在13世纪已经应用了字母活字。1908年在敦煌北区的洞窟积沙中发现了960枚回鹘文木活字,近些年来敦煌研究院又发现了几十枚回鹘文木活字,这些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实物。

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记录清晰,传承有序,特别是西夏和回鹘大量活字印刷实物的发现更加确证了中国发明、发展活字印刷的史实无可怀疑。

中原地区的发展和金属活字的使用

活字印刷术在中国不断发展。在中原地区使用泥活字印刷的同时,以其他材料制作活字进行印刷的实践活动陆续展开,木活字、金属活字的印刷先后走上了印刷术的舞台,同时在改进检字方法、提高印刷质量方面也不断有新的进展。

元大德二年(1298年)农学家王祯成功使用了木活字。王祯撰写的《农书》卷尾附“造活字印书法”一文,介绍了他的木活字印刷情况,并分门别类地记录了写韵刻字法、锼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造轮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印刷法,对各个细节都加以具体描绘。他还用此法印制自己编纂的《旌德县志》,效率很高。王祯使用木活字印书后的20多年,在浙江奉化做知州的马称德也制作木活字印刷了《大学衍义》。可见当时中原地区的木活字印书已不是个别现象。

在中原地区还先后出现了铜、锡、铅等金属活字印刷。有的专家研究指出12世纪中叶已经有使用铜活字的记载。王祯在《造活字印书法》中明确记录:“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这一记载足证中国在13世纪末,已有金属活字印刷。

明、清以降,活字印刷有了更大的发展。明代在东南地区发展了铜活字(或为铜版锡活字),分布地域广,印书种类多。至今北京图书馆还藏有明初无锡会通馆排印的《锦绣万花谷》等活字印本。明弘治至正德年间常州有人“用铜、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巧便”。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由政府组织,用铜活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计万余卷,规模浩大。

清代大规模使用木活字印刷。乾隆年间由政府组织刻制了15万个木活字,印制《四库全书》及其他重要著作,总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历史上制造木活字最多、印书量最大的一次。清代泥活字印书虽已不是主流,但也屡有应用。康熙年间山东泰安州有人“锻泥成字,为活字版”。清代用泥活字印刷成就最大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安徽泾县人翟金生,他竭尽30年之力,发动子侄,印制自己的著作多种,所印《泥版试印初编》等书传世至今。

木活字转轮排字盘和少数民族木活字

活字印刷术的向东西方传播

科技成果的发明是属于一定的国家,但受惠者可能是整个人类。活字印刷发明在中国发展、成熟后,逐步向境外传播。

朝鲜借地利之便,在10-11世纪首先从中国借鉴了雕版印刷,印制了很多书籍。元朝统治者征服朝鲜后,中国和高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这期间活字印刷术也传到了朝鲜。朝鲜的文献记载“活板之法始于沈括”,也就是说朝鲜的活字印刷来自中国毕?的发明。1377年铸字施印的《佛祖直指新体节要》,是现存最早的韩国金属活字印本。此后朝鲜设置铸字所,大力发展活字印刷,其活字种类计有铜、铁、木、陶、瓢等,对活字印刷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另一个中国近邻日本在8世纪已经自中国传入雕版印刷。16世纪前后在中国和朝鲜的影响下,开始了活字印刷,主要使用木活字。除汉字外,又依民族特点发展了日本假名活字。

活字印刷不仅向东方传播,也远播西方各国。中古时期的中国和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活字印刷也通过丝绸之路逐步传到欧洲。德国人约翰・古登堡用铅锡合金制作拉丁文活字,于15世纪中期印制了《四十二行圣经》,对活字印刷的发展和在欧洲的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国际学术界不乏真知灼见的科技史专家,他们承认和尊重中国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西班牙著名作家门多萨16世纪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志》中明确提出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是从中国辗转传入德国的。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充分肯定了中国活字印刷术对古登堡的启发和影响。后来欧洲使用机械铸字和印刷,大大提高了活字印刷效率,使活字印刷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值班总编推荐]

吹响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

[值班总编推荐]

影视文艺彰显时代风格、中国气派

[值班总编推荐]

风云四号B星“接棒”A星

文艺观察

理论专稿

刘巽达:沪语版《繁花》,够味儿!  【详细】木 易:大胆比喻 丰富联想 古典意蕴  【详细】

青年力量与“一带一路”同向同行  【详细】拓展“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朋友圈”  【详细】

漫话天下

城市更青春“五个一百”看大美中国

文化事业进步【漫评两会】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过去五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活字印刷术 - 搜狗百科

术 - 搜狗百科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这一项发明成为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昇(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1]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网页微信知乎图片视频医疗汉语问问百科更多»登录帮助首页任务任务中心公益百科积分商城个人中心活字印刷术编辑词条添加义项同义词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这一项发明成为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昇(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1]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中文名活字印刷术展开发明时间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展开地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展开朝代北宋展开定义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展开发明者毕昇(升)[2]展开诞生标志泥活字展开外文名Movable Type Printing展开起源国家中国展开参考资料:1. 活字印刷术中国科学院知识服务平台[引用日期2022-03-25]2. 毕升(昇)强国详情学习强国[引用日期2021-04-23]3. 中国活字印刷术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活字印刷术[引用日期2021-03-27]词条标签:艺术作品文化古代史历史免责声明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词条信息词条浏览:484742次最近更新:23.05.02编辑次数:38次创建者:百科用户突出贡献者:新手指引了解百科编辑规范用户体系商城兑换问题解答关于审核关于编辑关于创建常见问题意见反馈及投诉举报与质疑举报非法用户未通过申诉反馈侵权信息对外合作邮件合作任务领取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词条编辑词条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投诉登录企业推广免责声明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编辑帮助意见反馈及投诉© SOGOU.COM 京ICP备110018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你对活字印刷的魅力一无所知 - 知乎

你对活字印刷的魅力一无所知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你对活字印刷的魅力一无所知创想海之南中廖村艾鲁工坊沿着中廖村口大路前行不过两公里多路程夹道树木绿荫如盖午后阳光透过树缝洒在艾鲁工坊门前这一处小屋展现着一封传承在历史中的情书墨色写就活•历史方方正正 、横竖撇捺、一笔一划、不失风骨。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它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一笔一捺写反字,一刻一划是功夫,一颗颗小小的活字章,散落在岁月的骨血里…2010年,活字印刷术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字•使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汉字之美,形体意蕴,传承千年,余韵悠长。以前,人们用木板抄写反文字,再用刻尺把量,提出单字,最后用刻刀将每一个文字磨砺备好,印刷时将文字排好顺序,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等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后来,出现了铅字字模,再到近现代,激光照排普及应用,传统活字印刷时代,渐渐远去。如今,人们早习惯手机电脑打字,手写生疏,提笔忘字。想领略汉字的美感,不如静心焚香,在一个,春日和暖的午后,闲坐窗边,印一页活字。亲•体验纸质绵韧,墨色浓淡,素手印染,跃然纸上。木桌木椅木书架,墨香水流鸟啼鸣,端坐艾鲁工坊茶桌前。体验ing↓↓↓手感润柔的宣纸,润墨性最好,取一张固定在排列好的活字板上,蘸取墨汁,让每一个活字块,玄色沾染。轻覆上宣纸,滚轮来往十数趟。掀开那一瞬,令人惊艳。窗外是旖旎的田园风光屋内有千年的墨色晕染来了不妨试试看,不要怕弄脏手,因为,那是千百年来,活字印刷对你诉说的情话。TIPS:工坊开放时间:10:00-17:30取票地点:中廖村村上书屋联系电话:0898-31000666发布于 2021-03-26 11:22印刷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亚旅游​赞同 11​​3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中国活字印刷术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中国活字印刷术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首页

项目概况

习俗文化

材料工具

工艺流程

技艺特色

典型作品

传承

保护

研究

资讯

影像库

首页

项目概况

习俗文化

材料工具

工艺流程

技艺特色

典型作品

传承

保护

研究

资讯

影像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目录

进入网站首页

项目概述

印刷术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推动人类文明和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老的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技术进步,使文字通过印刷的书籍,广泛传播了人类的智慧和精神财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浙江省瑞安市的木活字印刷技术有千年延续传承的历史,当今还保持一定规模的工匠队伍,完全继承使用着古老的活字印刷工艺技术,承载着历史印迹和文化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是弥足珍贵的国家宝藏。

2008年,由浙江省瑞安市申报的木活字印刷技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中国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项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截至2022年12月,被认定为木活字印刷技术传承人的共有22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浙江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17人。

查看更多

影像库

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成果片第一集:《活于印刷 系于梓辑》

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成果片第二集:《梨墨刻印 匠心描摹》

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成果片第三集:《寻根溯源 守正创新》

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成果微视频:《木活字的前世今生》

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成果微视频:《谱师家族的传承故事》

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成果片第一集:《活于印刷 系于梓辑》

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成果片第二集:《梨墨刻印 匠心描摹》

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成果片第三集:《寻根溯源 守正创新》

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成果微视频:《木活字的前世今生》

中国活字印刷术专题成果微视频:《谱师家族的传承故事》

查看更多

习俗、文化

谱师与谱牒文化

在浙江瑞安,木活字印刷术的存续与传承,是其与当地文化生态共生关系的生动体现。木活字印刷术与瑞安的谱牒文化密切相关,谱牒文化让木活字印刷术与修谱产生了联结。同时,掌握着木活字印刷术、了解宗谱制作过程的谱师在修谱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技艺实践,让谱牒文化得以延续。修谱的完成凝结着人们的实践经验和劳动智慧,木活字印刷术与造纸技艺、雕版印刷术的结合,体现了它与当地文化生态中其他文化事项的联系,充分说明了木活字印刷术根植于瑞安深厚的文化土壤,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发挥着巩固宗族情结、加强血缘、地缘联系的社会功能。在浙江瑞安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是与当地浓厚的谱牒文化依存、共生的。谱牒是我国历史上因宗法制度的演变、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文化传统。在浙江瑞安,人们对家族纽带关系的重视,让木活字印刷术在时代大变迁中,借助宗谱的编印得以存续下来。

圆谱仪式

人之有祖,犹水木之有源;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宗谱印刷完成,便成为宗族的象征,带上神圣的色彩。为此,宗族要选定吉日吉时,在宗祠中举行隆重的圆谱祭祖仪式。拈香敬酒,向祖宗献谱,以示敬宗睦族;族人传递宗谱,以昭宗族源远流长;各辈分和房族代表祭天、祭地,以祈求天时地利,国泰民安;跪拜祖先,则寓意继承祖德,举族奋强,光宗耀祖,具有发自民间,自觉的积极向上的意义。

查看更多

工艺流程

总说

备字模

老宋体

写字刻字

排版

印刷

后期制作

总说

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能传承至今,植根于当地浓厚的谱牒文化,多用来印刷宗谱。中国木活字印刷术严格遵循古法,工艺十分考究,印刷程序主要为捡字、排版、研墨、上墨、刷印及印本后期加工等,加上事先要做好谱牒的开丁(即采访入谱人丁)、誊清(理稿)、稽核先谱、厘清房份辈行等工作,总的有近20道修谱印刷工序。

备字模

木活字用材考究,瑞安的木活字自祖上传承下来的都是采用又韧又硬、上好的棠梨木。有木质细腻、横竖纹理有序的特点,特别适合雕刻。棠梨木经干燥后,切成一块块板料,再经锯刨加工,制成一个个尺寸整齐的木活字字模,存放备用。

老宋体

瑞安木活字印刷严格遵循古法,木活字刻的是“老宋体”繁体字,而且是反字。“老宋体”字体体形古拙庄严,便于雕刻,阅读醒目,被认为是印制宗谱合适的字体。

写字刻字

写字与刻字的基本方法是先做一个个独立的木子,然后将要刻的字逐个直接写在木子上。瑞安木活字印刷严格遵循古法,木活字刻的是“老宋体”繁体字,而且是反字。“老宋体”字体体形古拙庄严,便于雕刻,阅读醒目,被认为是印制宗谱合适的字体。

排版

刻好字的字模需要按照次序放在一个个长方形的字盘中,然后谱师再从字盘中挑选出需要的字模。这一过程并非易事,但是谱师们有专门的捡字诗,捡字诗通俗易懂,易于背诵,熟练掌握捡字口诀的谱师能够快速、准确地从数以万计的字模中,找到需要的字模。捡字口诀是人们在长期的印刷实践中思考、摸索出来的诀窍,凝结了智慧和创意。

印刷

印刷工艺采用的是传统的刷印方式,木制墨盘一尺见方,分为储墨和匀墨两格。刷印前,先要研墨,俗称“研水”,印刷量大的时候,将手砚墨放在水中浸泡成墨汁,讲究的谱师则使用绍兴老酒调墨,据说可使墨色光艳,永不退色。刷印时先将调好的墨汁适量倒入木墨盘的储墨格中,用下刷蘸出墨汁在匀墨格中均匀砚墨。

后期制作

木活字印刷技术在当地主要用于印刷宗谱,宗谱的后期制作包括盖红圈、划支系、填字、分谱。最后装订过程,包括折页、草订、切谱、装线、制作封面、贴书名签条等。

查看更多

技艺特色

老宋体

反字

捡字诀

查看更多

传承

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能传承至今,完全借助于中国传统的谱牒文化为载体,用来印刷宗谱。

查看更多

保护

在建立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开展对外宣传,吸引公众参观体验的同时,瑞安市积极开展这项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工作。

查看更多

陈素意

王建新

王崇仁

潘玉琴

资讯

中国活字印刷术等三项目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11-16

木活字,活起来——瑞安不遗余力保护人类非遗

2014-07-17

“中国活字印刷术”履约实践十周年系列活动今日在瑞安启幕

2020-11-30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之...

2021-01-14

查看更多

研究

著作

张秀民,龙顺宜.中国活字印刷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63

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活字印刷源流.上海:新华书店.1990

学术论文

傅振倫.中国活字印刷術的发明和发展[J].史学月刊,1957(08):3-7.

张秀民.明代的活字印刷[J].史学史资料,1980(01):30-37.

曹之.谈谈明代的活字印刷[J].图书情报知识,1983(01):21-25.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18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07504941号-3

网站建设:北京分形科技

四大发明-革命性的印刷技术:活字印刷术的崛起

-革命性的印刷技术:活字印刷术的崛起学中文学英文学音乐学数学博客关于我们教师团队学习体验媒体新闻品牌故事International | 中文(简体)International | ENEurope | FRSingapore | ENThailand | ไทยIndonesia | Bahasa条款和条件隐私政策免费试听回到博客首页阅读时长约 4 分钟学中文-四大发明-革命性的印刷技术:活字印刷术的崛起作者 LingoAce新媒体团队 |中国 |2023-11-21中华文化活字印刷术,作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彻底改变了书籍制作和文化传播的方式。这一技术的崛起代表了印刷术的新时代,为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全新的路径。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最早由唐代的毕昇(990年-1051年)所发明,但它的真正革命性变革发生在宋代的赵彦(1102年-1161年)时期。赵彦改进了活字印刷术的工艺,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赵彦的活字印刷术采用了粘土制作的活字,每个字模都可以单独使用。这些字模可以迅速组合成段落或整本书,并且容易更换和存储。这一改进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使书籍制作变得更加迅速和经济。革命性的影响活字印刷术的崛起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在书籍制作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在此之前,书籍通常由手工抄写,费时费力,昂贵且资源有限。活字印刷术使书籍的生产变得大规模化,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成本,使知识更容易获得。这为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活字印刷术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书籍的大规模印刷使知识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这促进了科学、文学、哲学和宗教的发展,帮助了现代社会的形成。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也促进了全球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此外,活字印刷术推动了全球的文化革命。它为宗教改革、启蒙时代和文化复兴提供了平台。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宗教改革、伏尔泰(Voltaire)的启蒙运动、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文学创作都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这一技术的普及也为人权、自由思想和公共辩论提供了支持。活字印刷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在中国首先取得了成功,但它也迅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元代的朱元璋(1328年-1398年),后来的明太祖,广泛使用了活字印刷术,他的朝廷出版社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机构之一。明代朱权(1421年-1487年)改进了活字印刷术,创造了金属铸造的活字,使印刷更为精确和持久。明代中国的印刷术在国内达到高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印刷技术。活字印刷术还在中国的国内和国际贸易、宗教和文化领域发挥了作用。印刷术的推广有助于佛教文献的保存和传播,同时也为中国的丝绸、陶瓷和纺织品出口提供了市场。中国的活字印刷术还传播到东亚地区,如朝鲜和日本,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和知识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活字印刷术的遗产活字印刷术的崛起不仅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伟大成就,还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项划时代的技术创新。它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促进了文化和知识的普及,帮助了现代社会的形成。今天,活字印刷术的原理依然存在,并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应用。虽然印刷技术已经进化,从活字到印刷机,再到数字印刷,但印刷的基本原理仍然源于毕昇和赵彦的创新。活字印刷术的遗产在文化、文学、教育和科学领域延续下来。书籍和印刷物继续是知识的载体,而现代出版业和印刷业为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提供了重要支持。总之,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它推动了文化和知识的传播,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基础。活字印刷术的崛起代表了人类创新和科技的伟大成就,它的遗产将继续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考虑让孩子学习中文吧!中文是通往中国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窗口。学中文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也是探索中国历史文化之旅。学中文能帮孩子理解这些文化瑰宝。这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之旅,培养语言能力,深化跨文化理解。不要错过这宝贵的机会,为孩子打开一扇知识的大门!在LingoAce,每个课程都是我们团队经过百余小时的课程设计、教材制作、模拟教学、教师培训和质量控制后的成果。 我们邀请您同孩子一起来参加免费试听课,亲身体验一下LingoAce非凡中文学习体验吧!立刻预约免费试听!LingoAce新媒体团队新媒体 | 中国团队全员均拥有语言学教育背景、良好双语能力及至少2年以上的跨国生活经验,了解海外生活环境与语言环境,专注于3-15岁儿童语言学习经验分享的输出者,持续向海外儿童普及中华文化的拓展者,LingoAce里最会讲故事的编撰者,争做海外父母语言学习的帮助者。 更多精彩文章中华文化2024年最全湾区遛娃指南阅读时长约 6 分钟中华文化2024 TikTok最火儿歌,盘点最好听的中文儿童歌曲(歌词版)阅读时长约 5 分钟中华文化龙年科普|10个含有龙字的四字成语阅读时长约 5 分钟浏览所有文章教学特色学中文学英语学习体验教师团队博客认识LingoAce关于我们加入LingoAce媒体新闻联系我们常见问题各地网站International ENSingaporeIndonesia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Europe隐私和条款隐私政策条款和条件Cookie政策Cookies设置Singapore UEN 201619956K© 2024 PPLingo Pte

毕昇(活字版印刷术发明者)_百度百科

字版印刷术发明者)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毕昇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6个义项)展开添加义项毕昇播报讨论上传视频活字版印刷术发明者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毕昇(?-1051年), [16]生于淮南路蕲州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 [20]中国北宋发明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16]毕昇出身平民,长期在杭州书籍铺做雕版刻工,专事手工印刷。在雕版印刷实践中,鉴于雕版印刷的艰难,为减少成本、提高排版效率,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6]其法未及推行即卒。 [18]事迹仅见于沈括《梦溪笔谈》。 [19]毕昇的发明,是一套完整的活字版工艺技术,是印刷术由费工费时的雕版印刷进入高效率的活字版印刷时代的标志,具有深远意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中国印刷术发展中一个根本性的改革,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毕昇的活字版技术广为传播,是举世公认的用活字印刷的第一人。 [16]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事业有重大贡献。 [17]别    名毕升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淮南路蕲州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出生日期北宋开宝五年(972年)逝世日期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主要成就发明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之一)本    名毕昇目录1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发明活印▪卒于皇祐2主要影响3历史评价4轶事典故▪过家家▪月球地名5人际关系6人物争议▪墓碑之谜▪故里争议7后世纪念▪毕昇墓▪毕昇森林公园8艺术形象人物生平播报编辑早年经历毕昇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毕昇出生于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 [1]毕昇初为印刷铺工人 [2],专事手工印刷,在印刷实践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艰难,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后发明活字印刷术。关于毕昇所创的活字印刷术规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明确记载。 [4]《梦溪笔谈》中记载所见,毕昇发明的活版印刷术不是空穴来风,是基于前人版印书籍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而《梦溪笔谈》对于活版印刷的流程的描述,对于后人的研究也是一笔重要的财富。 [6]发明活印毕昇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熟悉并精通雕版技术,最终成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了雕版时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较长时间,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制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昇才发明了活字版。 [4] [6]卒于皇祐经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毕昇墓及碑文考证,毕昇卒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于皇祐四年(1052年)下葬。 [1]主要影响播报编辑主词条:活字印刷术毕昇创造发明的胶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是中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是对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伟大贡献。 [4]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版印刷,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不仅存放不便,有错字又不易更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简单灵活,又方便轻巧。其制作程序为: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排版之需。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等药剂稍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就行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以再用。 [6]毕昇与他的活字印刷术(4张)活字印刷术规制:首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再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毕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昇没有采用。 [6]毕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唐代刻板印刷在中国已非常盛行,并在13世纪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十五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迅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入澳洲。 [4]历史评价播报编辑张秀民: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4](《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黄宣正等:毕昇创造发明的胶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是中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是对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伟大贡献。 [6](《毕昇生平与泥活字发明考证探讨》)韩棐、王芳: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印刷史上是一次革命,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7](《活字印刷发明人毕昇》)孙启康: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长廊中树立了不朽的丰碑,被西方学者称为"文明之母"。 [8](《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轶事考论》)轶事典故播报编辑过家家深圳市毕昇印刷文化博物馆毕昇雕像毕昇把自己的发明介绍给师弟们。一位师弟说:“《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师兄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毕昇说。“你儿子?怎么可能呢?他们只会‘过家家’。” “你说对了!就靠这‘过家家’。”毕昇笑着说,“清明前,我带着妻儿回乡祭祖。有一天,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当时我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这不是儿子教我的吗?” 师兄弟们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但是这过家家,谁家孩子都玩过,师兄们都看过,为什么偏偏只有你发明了活字印刷呢?”还是那位小师弟问道。这时老师傅开口说:“在你们师兄弟中,毕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师兄弟们茅塞顿开。 [9]月球地名据嫦娥一号拍摄到的全月图,2010年中国首次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申请月球命名,月面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蔡伦、毕升和张钰哲。 [14]人际关系播报编辑妻子:李氏。 [15]儿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孙子:毕文显、毕文斌、毕文忠。 [10]人物争议播报编辑墓碑之谜1990年,湖北省英山县草盘镇信访干部黄尚文路过该镇五桂墩村时,在田间发现毕昇墓墓碑,引起英山县和湖北省考古界及有关部门的重视,认为是对毕昇生世的重大发现,因此确认毕升为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毕昇墓碑发现时严重风化,又遭损伤,字迹笔画有残缺,年号难以确定,均为修复归补政,碑正中为“故先考毕昇神主" 并列刻“故先妣李氏妙香左侧刻孝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孙男毕文显、毕文斌、毕文忠。右侧刻皇祐四年二月初七,碑上有日月二字,有明显摩尼教(明教)风格。 [1] [6]湖北省有关部门于1993年10月和1995年12月两次组织省级鉴定会,对毕昇墓碑进行鉴定,认定是皇祐四年的毕昇墓墓碑,应为国家二级文物。但中国印刷史专家张秀民与参加1995年英山毕异墓碑研讨会的李瑞良在《中国印刷年鉴》和《印刷科技》上多次发表文章,认为湖北英山发现活字发明家毕昇墓不可确认,可能是另一位同名同姓的明教神主毕昇。但此问题未得到应有合理解答,北宋时英山县属淮南路蕲州蕲水。历史上没有摩尼教(明教)在当地活动的记载 [6]。毕昇 [3]英山县毕昇纪念馆未能获得毕昇墓中是否有遗骨和陪葬品的信息,可能是毕昇墓是衣冠墓。总之,对该墓碑的不同意见不断。按专家鉴定确认该墓碑确实是毕昇的墓碑(国家二级文物),也无法确定毕昇是英山人与毕昇在英山从事活字印刷活动的事迹 [6]。故里争议益州说主张此说者为清末学者会稽(今浙江绍兴)李慈铭。他在自藏的王世禳(清顺治十五年进士)《居易录卷》二十五“活字版起于毕昇,弄宋时人”条下,以墨笔批注“益州人”三字。李系清光绪朝进士,官至御史,博学多闻。但对此说未见提出任何根据 [11]。杭州说持此说的是张秀民。他在《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中以为:《梦溪笔谈》所谈毕昇泥活字的造法与排印工序及试印经过,是沈括据当时当地的见闻记录下来的, 毕昇与当时杭州人沈括有关,所以死后肯把他创制的活字印交给沈括的侄子们珍藏。因此毕昇也可能是杭州一带人 [4]。此说影响颇大。从此说者有电影《毕昇》。但对于毕、沈之间的关系,还只能作如是说:毕昇是沈括《梦溪笔谈》中所记载的科技人物之一,沈括则是毕昇活字印刷术的惟一记录者。除此之外,找不出其他关系 [11]。蕲州说此说以毕昇墓碑为依据。该碑于1990年在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挂墩村毕家坳发现,此碑乃活字印刷术发明者“布衣毕昇”之墓。其依据有三 [11]:墓碑之形制、纹饰具宋代特征。如笏头碣这种石碑形制,是宋《营造法式》中所著录的碑石制式之一。碑饰中的卷草花纹、宝珠荷叶华盖、碑框内沿的莲花瓣尖券以及题款文字的书体等,都具北宋特征。墓碑年款之“皇囗四年”,查两宋时期的皇朝年号冠“皇"字的,只有仁宗赵祯于庆历之后改元“皇祐”,这个年号使用了五年。因此,此碑的年款可定为“皇佑四年”,与《梦溪笔谈》中所记“庆历中”创“为活版"的“布衣毕昇”所处的时代相符,其去世的具体时间亦与胡道静推测为宋仁宗“庆历”之后的“皇年间”甚相吻合 [11]。墓碑版式具有雕版特色。此墓碑碑版正中所刻牌位,上饰宝珠荷叶华盖,下托莲瓣,左右阳刻双线边栏,考妣姓名亦以阳刻文字并列两行,行间以单线作为行界牌位两侧题款行次,题款文字均用阴刻。类似古籍版本中之“竹册栏”的“天栏”和标题采用“阴文”的手法。这种版式设计,显然是借鉴当时雕刻书版上的“行界”、“双线边栏"、“竹册栏”、“阴文"和具有艺术色彩的“荷叶莲花龛”式样的“书坊牌记”等形式,移植到碑板上来的。这种形式的碑刻,很可能是由毕昇的同行友好亲手为之设计与镌刻的。由此可见,墓主人生前从事雕书事业的职业特点 [11]。墓主毕昇系招魂归葬。墓碑在毕昇姓名之下刻有“神主”二字。据张秀民先生《略论宋代的刻工》称“宋代刻工中的能工巧匠,往往被请到外路刊书”等。这些刻工,为出外就业而死于外地的也不乏其人。毕昇也应当是一位离乡背井到外地从业献艺的雕板写工或者刻工,身怀技艺,萍踪江湖,创业异乡,不幸身殒外地。由友人捧回毕昇的“神主”,才得以在故里实行招魂安葬 [11]。据此,可以认为英山毕家坳发现的毕界墓碑,即《梦溪笔谈》所载的“布衣毕昇”与其妻李氏妙音的合葬碑记。在墓地附近,至今还有毕家畈、毕家河等地片名称和一批包括毕弄之孙毕文忠墓在内的宋至明代的毕姓坟墓,说明毕氏宗族曾世居于此。因此可以说明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毕家铺是毕昇的故里。 [1] [11]徽州说有学者认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是北宋徽州(今安徽歙县)人。北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毕昇首创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后来活字由胶泥逐步改为木质、铜质、铅质,发展成为现代的活字印刷术,但其基本原理仍是毕昇所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5]后世纪念播报编辑毕昇墓活字印刷(4张)1990年秋,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麓出土了一方墓碑,据考证为毕昇的墓碑。墓地西3公里处为毕家铺,南一公里处的肖家大屋传为毕宰相府,东十五公里处有宰相毕翰儒墓。 [1] [10]毕昇森林公园英山县毕昇森林公园位于温泉城区。是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跌岩而来的中支山脉最后一个高峰,也是城区的至高点,公园东临科技金融贸易开发区,南望红南经济长廊,西眺龙头工业区,北与乌云山茶叶公园相依,公园距武英高速公路仅有1公里,毕昇森林公园现有森林面积8500亩,公园循环公路9.8公里,建设亭阁景点31个,其中毕昇雕像、毕昇纪念馆和露天大佛、鸡鸣游乐园已接待游客。艺术形象播报编辑1981年版电影《毕升》中毕昇由芮旭华扮演。 [12]2009年9月,由英山县黄梅剧团编排创作,黄梅戏演员虞万能,程丞主演的黄梅戏《布衣毕昇》参加湖北省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荣获9项大奖。2014年12月下旬,由黄梅戏演员虞万能,程丞主演的原创黄梅戏《活字毕昇》在黄冈市文化艺术中心首演。 [13]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